4月22日至23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在京举办了2017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聚焦“当代旅游学:实践回应与理论建设”,邀请来自官产学研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探讨。
会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指出,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旅游发展理论要和产业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研究要更加深入到产业实践当中去,特别是要关注和研究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要关注业界动态,关注各地旅游发展的实践创新。要有开放的思维,打通官产学研。
全域旅游促可持续发展
当代旅游学研究范式的变迁,为全域旅游进入理论视野提供了机遇。香港理工大学教授肖洪根认为,全域旅游作为政府主导下的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发展范式变迁中应该思考的理论问题。
当代旅游学理论建设的成果,为全域旅游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李仲广说,近20年来,以全域旅游为代表,旅游业发展实践的重大变化和理论的重大创新不断,当代旅游学研究要有实践性、连续性、趋势性、开放性、引领性、内生性和科学性,政府、商业和学术共同体应抓住历史性的机遇,带动理论繁荣发展和学术思想继续进步,从而加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理论自信”。
当代旅游学的理论研究,应走在实践前列,指导业界合理规避问题。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朝枝这样分析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现在全域推进过程中大资本高速进入旅游行业,对以前所有的力量进行重新洗牌和重新建构,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检验这一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量所发生的变化。全域旅游发展要更加重视发展的承载力问题,防止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项目、大投资带来管理失控。
呼伦贝尔市副市长姜宝东分享了全域旅游带来的“三个变化”,即旅游从部门工作转变为党委、政府的主抓,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从单一的行业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旅游规划从单一规划向多规合一转变。在长春市旅游局局长曲笑看来,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县域旅游因其范围小、统筹区域旅游资源相对各方利益较小的特点,更好地践行了全域旅游所蕴含的全新理念。
曾在统计部门工作5年多的浙江省长兴县旅游委员会主任何杰雄,直指当前我国缺乏完整的旅游产业基础名录、旅游业指标体系不够完善、旅游统计基础薄弱等三大问题,认为我国亟须自上而下地建立统一的产业测算方法,加快理顺工作体制,建立旅游产业的基础名录库,形成动态的旅游产业目录。
旅游投资引领转型升级
国家旅游局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旅游业完成投资12977亿元,同比增长29%。旅游投资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旅游产业升级的核心推动力量。
业界注意到,从投向来看,旅游投资越来越从市场渠道端转向目的地资源端。如何实现旅游目的地的投资价值?
中国旅游集团景区合作发展部总经理杨卫权认为,目的地旅游投资应关心未来的趋势和潜力、政策导向、消费升级、市场变化,进行定位梳理和收益分析,通过管理规范实现面貌升级和营销增量,通过产品打造提升收入,树立品牌核心价值,从而实现目的地的综合价值。
海航旅游集团运营总裁丁重阳介绍,海航旅业以往重资产运营,业务板块偏重航空、酒店等。如今,海航旅游旗下凯撒旅游A股上市,在轻资产业务板块加速布局。未来,海航旅业将本着轻重结合、航线和落地运营积极合作的思路,打造高品质、有体验和满足文化需求的度假产品。
众信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副总监李林介绍,众信提出“一纵一横”理念,“纵”就是坚持主业的基础上,通过并购等形式,加强各目的地上游资源的掌控。“横”就是坚持从旅游到旅行理念,提供留学、就业、置业等服务。
“旅游投资,要兼顾天上的情怀与脚下的路。”中信集团中景信旅游投资开发集团副总经理张树民认为,受当前我国旅游投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沟通效率低、企业集群未形成、人才群体太局限等限制,旅游投资必须通过对接和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青感慨地说,去年5月,张北天路收费不到20天就被取消,折射出新型旅游目的地投资的深刻问题,拷问着旅游交通投融资与传统旅游投资的重大问题,开放型、长距离、多点的投融资问题如何找准收益点,能否在投入和产出间找到平衡,政企合作的投资方式如何建立争端和退出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品橙旅游创始人兼CEO王琢看来,当前我国旅游投资领域已经从渠道端开始向资源端、内容端、生产端转型,有扎实研究、对行业了解、对团队有所认识、对资源有所积累、符合消费服务升级的投资值得业界关注。
“旅游+”推进产业融合
当前,不少企业在“旅游+”领域的探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旅游+交通”“旅游+体育”“旅游+大数据”“旅游+婚庆”等方兴未艾。
“旅游交通”是全域旅游得以发展的重要一环。携程旅行网高级副总裁李小平说,通过对线上线下相关的交通信息和资源的整合,携程推出了大量旅游产品,目前“机票+火车”预订组合已经能够连接中国的225座机场和93个没有机场的城市。携程正努力推出更多的联运产品,促进“旅游交通”的不断升级。
旅游和婚姻,都是幸福产业的一部分。时尚致爱(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冷璇说,目前,中国婚礼市场1.4万亿元,蜜月旅游超过千万亿元。婚尚旅游更看重目的地特色、消费体验、旅行时间、旅行后续服务等,涉及服务产品的升级和定制化,未来将提供小众化、精致化、定制化服务,创造精品。
金棕榈企业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沈韵更关注旅游大数据。她说,通过大数据服务平台,有利于实现旅游行业转型升级。未来,要加快数据开放和共享,确保数据安全性,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旅游行业的应用,用大数据让旅游服务更标准,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
不少与会学者认为,“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现象,应加快在旅游科研、教育、人才方面的投入,发挥当代旅游学的实践引导作用。
“‘旅游+’是典型的产业融合,有利于打破产业边界,形成新兴的融合化业态。”中国体育旅游研究中心博士杨强认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是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对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协同创新,企业应加强与专业化体育赛事团队、运动俱乐部团队的合作,旅游院校应加快开设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方向。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东认为,“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的融合发展,是以旅游为目的及核心的系统。交通为旅游发展提供服务,交通基础设施为经典景区发展提供支撑,满足百姓出行需求,提供舒适的交通服务,做到交通既是旅游支撑,也是旅游产品。
当前,旅游行业变革日新月异,需要官产学研各界共同努力,打通壁垒,立足旅游发展实践,加快当代旅游理论体系建设。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言,“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迁,导游一遍又一遍的行前准备、厨师对食材的挑剔和烹饪的执着、创意者对文案的字斟句酌、教授夜半三更的课件更新、理论工作者对历史使命的殚精竭虑,任何时候都是令人尊敬的,也是市场实践和理论建设真正价值之所在。”